新闻中心
“大山深处篮球梦:姑妈篮球赛如何从自娱自乐走向全国关注?”
从自娱自乐到广受欢迎——“姑妈”篮球赛为何能走出大山?
5月10日,新华社贵阳电(记者郑明鸿)今年,别具一格、充满欢乐的“姑妈”篮球赛,让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所在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名声大噪,吸引了众多关注。这项由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独创的篮球运动,逐渐为更多人熟知。
5月1日,观众在现场观看“姑妈”篮球赛。当天,2025年贵州省第一届“姑妈”篮球邀请赛在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圆满结束,共有10支“姑妈”篮球代表队参与了角逐。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影报道。
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每逢节日都会举办篮球赛事。雷山县体育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石芳介绍,过去很少有女性参与篮球运动,她们便突破了传统篮球比赛的规则,创新性地创办了这种新颖的比赛形式。由于参与者主要是外嫁返乡的妇女,当地称她们为“姑妈”,因此比赛得名“姑妈篮球”。
10多年前,雷山县摄影师向泽忠拍摄的一张照片,让“姑妈”篮球赛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照片中,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正抱着球准备上篮,其他几名妇女正在跑上来拦截,她们脸上洋溢着欢乐。
这是向泽忠拍摄的“姑妈”篮球赛现场。据统计,近10年来,雷山县已有87个村庄在牯藏节、“三八”国际妇女节、吃新节、爬坡节和春节期间举办了“姑妈”篮球赛。
如今,这项运动已从雷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参与者众多。因“村BA”而闻名遐迩的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也曾多次举办“姑妈”篮球赛。
贵州省农动堡体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霞表示,他们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的64个村庄调研时发现,许多村庄都在进行“姑妈篮球”,现场氛围热烈,打球的和看球的都十分开心。
5月1日,观众在比赛中为队员加油助威。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影报道。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姑妈”篮球赛兴起和发展的基石。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李天翼认为,“姑妈”篮球赛是“姑妈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姑妈们通过篮球这一媒介,将村与村、寨与寨、人与人紧密联系起来,传递出平等、和谐、智慧、美丽、欢乐等正能量。
“姑妈”篮球赛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农村运动环境的改善。雷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雪介绍,雷山县共有154个行政村,目前每个村至少有一块篮球场。截至2025年12月,贵州省共建成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437个。
“我们最初在学校里打比赛,后来村里修建了芦笙场,就在那里放置篮球架,既可以跳芦笙舞,也可以打篮球。”雷山县大塘镇掌批村妇女主任杨婷说,村里前几年修建了塑胶篮球场,“踩上去很软,打球的时候更舒服”。
这是5月1日拍摄的贵州省第一届“姑妈”篮球邀请赛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影报道。
在发展过程中,“姑妈”篮球赛也逐渐规范化,从最初的无规则到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规则。掌批村村民任福芝介绍,最初比赛经常出现多人拉抢的情况,非常混乱,还容易受伤。经过两三年的摸索,制定出一套独特的“姑妈”篮球赛规则:没有走步违例,球员可以抱着球跑;只要不是故意犯规,原则上不会吹罚;常规比赛时间结束,双方比分相同时,通过罚球决出胜负。
赛事的举办也推动了“姑妈篮球”的推广。今年春节期间,雷山县西江镇西江村自发举办了一次“姑妈”篮球赛,共吸引全县75个村报名参赛。3月8日至10日,西江村又承办了2025年黔东南州首届“姑妈”篮球邀请赛,共有当地16个县(市)19支队伍参赛。4月28日至5月1日,贵州省第一届“姑妈”篮球邀请赛在西江村展开,共有来自贵州9个市(州)的10支代表队参赛。
“能够夺冠我们很激动,虽然比赛过程辛苦,但我们很享受这次比赛,非常有趣。”最终夺冠的铜仁市代表队队员杨汀妮说。
5月1日,黔东南州代表队球员(红色衣服)与铜仁市代表队球员在决赛中拼抢。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影报道。
形式新颖、趣味性强、欢乐满满、日益规范,“姑妈”篮球赛走出大山,获得了海量关注。雷山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姑妈”篮球赛相关话题的全网浏览量已达约50亿人次。记者梳理各地网友评论发现,“新奇”“好玩”“快乐”是他们给“姑妈”篮球赛的主要印象。
3月8日,黔东南州首届“姑妈”篮球邀请赛开赛,从深圳自驾到贵州游玩的柳女士和家人被热烈的现场氛围和趣味满满的场上情景所吸引,在篮球架后方找了一块空地坐下观赛,并不时用手机拍摄记录。“我们来之前不知道有这个比赛,觉得很有趣,姑妈们非常有爱、团结。”柳女士说。北京游客于洋“全程笑着看她们打完了比赛”。浙江游客李先生则说:“篮球原来还能这样打,太有趣了。”
相关赛事经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国外网友的关注,一位尼泊尔网友称其为独一无二的篮球赛,“很棒”。4月30日,一位来自奥地利的游客现场观看了“姑妈”篮球赛。“这是我第一次来雷山,体验了这里的苗族文化。发现这里有篮球比赛后,就过来观看了,这种篮球比赛很有特色,很好玩,让我印象深刻。”他说。